恭则不侮--蔡志华

  • 2018.05.17
  • 传统文化
  • 阅读: 人次

恭,谦恭。包含了三层含义,第一层含义:恭敬,恭则不侮。第二层含义:谦逊,谦则大获。第三层含义:谦让,让则大阔。

对待师长要恭敬;向善精进要谦逊;为人处世要谦让。

一、恭则不侮

一个人对世界、对他人保持毕恭毕敬的态度,怀揣一颗敬畏之心,他就不会轻易招致侮辱,甚至遭到毁灭。

人人皆有尊严,都希望被尊重,不被攻击,不遭到羞辱。那怎样才能做到呢?

1.别自尊过头,别敏感多虑,别完美主义。

有的人自尊心太强,甚至表现为敏感多疑,强烈需要别人的尊重。总以为别人在说他,在议论他,在攻击他。老要绷出一幅完美的姿态,有时表现出太有攻击性。其实这样的人反而容易招致一些攻击,甚至是羞辱。因为他过于挑剔,过于在乎,过于紧张。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别人的不敬,又怎么能换回尊严呢?

2.尊重别人的尊严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尊严。

尊严这东西很奇怪,你越拿着它,越看着它,越在乎它,它越脆弱,你就越得不到尊严。如果你把它放在心里,对别人多一些尊重,多一些从容谦和的态度,学会保护别人的尊严,你才能赢得别人的恭敬,你才不会受到别人的攻击或羞辱,这样你才会有真正的尊严。

3.恭敬他人即是恭敬自己。

我们对世界的态度,也促成了世界对我们的态度。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。你和颜悦色,别人对你就笑语春风;你怒目相向,别人对你就怨气冲冲,所以我们想得到善的待遇,就先要以恭敬之心去面对他人。《围炉夜话》有一句话“敬他人,即是敬自己;靠自己,胜于靠他人。”敬别人,别人也会敬你,受益的终归是自己。靠别人,人人都更看重自己,终归靠不住。

二、第一层含义是“恭敬”

——对待师长要恭敬

敢于低头是魄力,是一种能力,也是一种智慧和勇气。低头是一种能力,它不是自卑,也不是怯懦,它是清醒中的善变。懂得低头才能出头。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,就必须保持低调,懂得低头,该低头时就低头。

拷问自己,今天我恭敬了吗?真正的“恭”永远与“敬”相连,你敬我一尺,我敬你一丈;人是敬怕的,而不是狠怕的。所以我们要时时拷问自己:今天,我恭敬父母了吗?我恭敬师长了吗?我恭敬同学了吗?我敬畏自然万物了吗?如果这些你一样都没做到,你应该跪下来表示忏悔,否则日积月累你将大难临头。

三、第二层含义是“谦逊”

——向善精进要谦逊

要想学到别人的长处,我们必须谦逊。苏格拉底说:“我之所以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,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。”只有保持谦逊,我们才可能有相互学习的机会,因为,谦逊使我们相互之间敞开心扉,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;只有保持谦逊,我们才能坦诚的与他人交换意见;只有保持谦逊,我们才可能避免犯下傲慢的罪恶。要知道,不自以为是的人,才能够对事情判断分明;不自夸的人,他的功劳才会被肯定;不骄傲的人,才能够成就大事。人一旦有了高傲的心,就会阻碍自己德行的提升。自满之后,便无法再增加;自夸之后,便无法再提高。只有谦逊能让我们始终感到自己的不足,进而努力的在德行上有所提高。德国诗人歌德曾说:“感到自己渺小的时候,才是巨大收获的开头。”

谦逊是使人与人友好相处的法宝,没有谁会对一个骄傲自大、飞扬跋扈的人真心友善。站在山顶上往下看人,山下的人的确很渺小,但我们应该知道,从山下看山顶的人,同样也十分渺小。

一个人最大的缺点,就是茫然不知自己还有缺点,处处表现出一副自以为是、唯我独尊的态度,殊不知这种态度会遭到绝大多数人排斥,使自己出于不利之地。高傲是一种不良心态,一个高傲的人,总会在高傲里毁灭了自己。印度诗人泰戈尔说:“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,便是我们接近伟大的时候。”

徐悲鸿说:“人不可有傲气,但不可无傲骨。”谦逊是做人的必要条件,也是一种优秀的精神品质。

伟人多谦逊,小人多骄傲。罗马政治家、哲学家西塞罗会认为:“没有什么能比谦虚和容忍,更适合以为伟人。”谦逊永远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。越有学识、越有成就的人越懂得谦逊,也正是这种谦逊的精神促成了他们学术和事业上的成功。

谦逊不仅是一种美德,还是你无往不胜的要诀,因为谦逊的态度常常会使别人难以拒绝你的要求,这也是巨大收获的开头,正如亚里士多德说:“对上级谦逊是本分,对平辈谦逊是和善,对下级谦逊是高贵,对所有人的谦逊是安全。”

人生在世不可锋芒太露,才能防范别人,保全自己。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;堆出于岸,流必湍之;行高于人,众必非之;人浮于众,众必毁之”。我们对待学习和工作要锋芒毕露,对待朋友和众人要藏起锋芒,以谦逊礼让的姿态去相处,事业和人生才能成功。

当代著名学者、哲学家周国平说:“大智慧者必谦和,大善者心必宽,大骄傲者往往谦逊平和。有巨大成就感的人,必定也有包容万物、宽待众生的胸怀。”

四、第三层含义是“谦让”

——为人处世要谦让

谦让不是懦弱!鲁迅先生有句名言“谦以待人,虚以接物”。

“上善若水,水利万物而不争。”上善的人好比水一样,水总是利万物的,而水是最不善争斗的。水总是往下流,注入到最卑微的地方。水与天道一样滋养万物,它随方就圆,形体不定,这是我们可以从水中学到的大智慧。

林语堂说:“正因为不争,天下才没人能与他争,他的不争就是他的强大和力量之源,世上便无人能与他相比。”在林语堂先生看来,天下最接近“道”、最有智慧的人,便是不争的人。因为不争,内心才无比沉静。这样的人交友真诚,言语诚实可信,做事尽其全力。因为他们不争,所以才没有过失。

毕竟利益有限,争得头破血流也最多能抢到有限的一部分,而且不免会招人厌恶;冷静达观,显出礼让的态度,却往往能比争抢者得到更多。因而,不争之争,才是上等的策略。

“只有无争,才能无忧”。利人就会得人,利物就会得物,利天下就能得天下。因为与人无争者,心境坦然,得与不得的结果无异,这种心态下,反而所获甚多。

争与不争乃两种处世的态度:争者摩拳擦掌;不争者平淡处之。与人无争,与世无争,看似一种消极的避世思想和无奈的做法,但实际上恰到好处的“与人无争”,是一种恬然冷静的心态,也是一种知晓进退规则之后的智慧。

不争的人,不自我表扬,反而能显现其优势;不自以为是,反而能彰显其实力;不自我夸耀,反而能够见功。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正因为不与人相争,所以遍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,这是一个充满大智慧的人生艺术。

世间的许多忧虑都是因为某种利益的你争我夺得来的,不争,便可以少去许多烦恼。放弃争的念头,生活也许就会悠闲快乐许多。不争,才能争来生活的智慧和快乐,天下大智莫若不争,铭记此话,便是拥有了做人处世的一大智慧。

谦卑基于力量,高傲基于无能。谦卑不等于自卑,自卑是一种逃避,而谦卑是一种聪明的退让。谦卑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和修养,它还是一种社会意识、一种政治智慧、一种人生感悟、一种哲学思考。谦卑是一种智慧,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,懂得谦卑的人,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,受到世人的敬仰。

伟大而谦卑的人物,他们因谦卑而伟大;又因伟大而谦卑。谦虚谨慎,似乎人人皆可做到;但谦卑却非常人所及。谦卑出于博大的胸怀、伟大的理想、深邃的远见、高尚的情操和科学的理性。没有谦卑,终将有一天,自高自大、自以为是的我们,会被历史的车轮压得粉身碎骨,会因为当初的自大悔恨不已。

谦卑让我们的双脚真正立于坚实的大地上;谦卑让我们的眼界真正放在广袤的宇宙间;谦卑让我们懂得了天有多高、地有多厚。大凡懂得谦卑的人,必有一种大智慧、大境界,这种谦卑契合于内心,也契合于自然。所以,当我们以谦卑的心面对一切,世界就会变得广阔无边,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加丰富,更加充盈。